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_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半夏大剂量

常见菜式
2024 04-26 23:22 点击: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_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半夏大剂量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的话题。

1.病例分析

2.薤白怎么做

3.国医大师颜正华:治胸痹经验

4.胸痹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

5.逐痰饮简介

6.涤痰汤方歌是什么?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_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半夏大剂量

病例分析

       病名:胸痹

       证型:痰浊闭阻

       症状分析:以左胸部闷痛2天,牵引左肩背为主证,诊断为胸痹,气短乏力肢体沉重,痰多,舌质淡紫,苔腻,脉弦滑辩证为痰浊闭阻型。此为痰浊闭阻,胸阳不振,气机不畅,脉络阻滞

       治法:通阳化浊,祛痰开痹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组成:瓜蒌 薤白 半夏 胆星 竹茹 党参 茯苓 石菖蒲 陈皮 枳壳 厚朴 桂枝 甘草

薤白怎么做

       冬季心血管疾病往往比其他季节发生率高,很多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到了冬季也是战战兢兢,非常担心出现心梗、脑梗等一些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历代典籍中记载大量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剂,治法多样,这里给大家带来四张经典古方,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调理不同证型的心血管疾病。

        当归四逆汤来源于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害杂病论》中的古方,当归四逆汤组方为桂枝、芍药、炙甘草、红枣、当归、通草、细辛。当归四逆汤具有调和营卫、温心阳、养心血、行瘀通脉、温补散寒等功效,温阳活血、通脉止痛,方中当归、芍药补血活血、缓急止痛;细辛、桂枝温经散寒;通草入血通利血脉;大枣、甘草缓中补虚补气。当归四逆汤适用于寒邪内侵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符合以下三项的适用于当归四逆汤:

        生脉散出自800多年前金代医家张元素所著的《医学启源》,生脉散仅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生脉散原是专补肺中元气不足,近代古方新用,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人参大补元气,作为主药,发挥补气、益肺生津之效;麦冬作为辅药,养阴生津、润肺,配伍人参,共同发挥气阴双补之功效;五味子作为佐使药,具有敛肺止汗、益气生津的功效。3种药味共奏生津止渴、益气养阴、敛阴止汗的功效。生脉散适用于气阴两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符合以下三项的适用于生脉散:

        瓜蒌薤白半夏汤是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撰写的《金贵要略》中的经典古方,组方含瓜蒌、薤白、半夏、白酒,瓜蒌宽胸理气,化痰降浊;薤白通阳气、通血脉、化痰降浊,半夏燥湿化痰。瓜蒌薤白半夏汤以瓜蒌配伍薤白为基础,伍以半夏和白酒,可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适用于胸痹属上焦阳虚(或阳气不振)、痰饮较盛者。适用于痰浊内阻的心血管疾病病人。符合以下三项的患者适用于瓜蒌薤白半夏汤: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的 《医林改错》, 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柴胡、枳壳、桔梗、桃仁、红花、牛膝、甘草等组成, 功效活血祛瘀, 行气止痛。广泛用于治疗头痛, 眩晕, 中风、脑损伤后遗症, 冠心病等辨证为气滞血瘀的疾病。适用于血瘀症的心血管疾病。符合以下三项的患者适用于血府逐淤汤: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以上四个经典名方适用于四种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具体的用法用量还需要咨询临床医生进行处方。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胸痹经验

       问题一:半夏瓜蒌薤白散的做法步骤 药物组成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实为黄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九篇第四条)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煎,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问题二:瓜蒌薤白白酒汤做法 处方1 (EFA1),瓜蒌∶薤白为1.5∶1,每克 浸膏含药材量为3.33 g;处方2 (EFA2),瓜蒌∶薤白为1∶1,每克浸膏含药材量为3.64 g ;处方3 (EFA3),瓜蒌∶薤白为2∶1,每克浸膏含药材量为3.81 g;处方4 (EFA4)瓜 蒌∶ 薤白为1∶2,每克浸膏含药材量为3.41 g

        问题三:薤白粥的家常做法大全怎么做好吃视频 薤白粥的家常做法

        主料:粳米100克

        辅料:薤白15克

        将薤白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入锅,加水1000毫升,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粥。

        1. 通阳行气,宽胸,止痛。

        2. 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老年人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散结症。

        问题四:野蒜怎么做好吃 正宗野蒜做法 top1:野蒜炒鸡蛋

        1.野蒜摘洗干净切碎,加鸡蛋盐拌匀

        2.油烧热倒上蛋糊炒熟即可

        饮食小常识

        1、野蒜学名Allium macrostemon Bunge,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薤白、野小蒜、小根蒜、山蒜、菜芝、小根菜。

        2、营养成分:每百克全株含蛋白质3.4g,脂肪0.4g,糖类26g,粗纤维0.9g,钙100mg,磷53mg,铁4.6mg,胡萝卜素 0.09mg,硫胺素0.08mg,素0.14mg,抗坏血酸36mg,尼克酸1mg。

        营养功效

        保健上传统中医学认为薤白具有温补作用,可健脾开胃,助消化,解油腻,促进食欲。对体弱者而言,薤白可润中补虚,使人耐寒。

        top2:野蒜炒五花肉

        1.野蒜清洗干净,切成段,蒜头部分可以一剖两半(这样更入味)

        2.五花肉切成片,锅里放植物油

        3.油热后,将五花肉片下锅,加入姜粒,加入少许醋

        4.加入烧烤料2小勺,加入盐和白糖,加入1小勺蚝油

        5.肉发白后加入野蒜翻炒

        6.等到野蒜炒至微微发蔫,即可关火

        问题五:薤白是我们当地属称的野韭菜吗? 不是吧,好像是野洋葱

        问题六:苦鸭是怎么做的? 主料

        鸭掌800克

        薤白100克

        辅料

        盐

        1勺

        番茄

        2个

        白胡椒

        1勺

        姜

        1块

        苦鸭掌汤的做法

        1.

        鸭掌焯水冲洗干净

        2.

        苦去皮洗净,番茄去皮切块

        3.

        生姜切末

        4.

        锅入加入适量的水,下入鸭掌、苦、姜末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末,小火慢炖1小时

        问题七:薤白人参代用茶喝了对脱发有效果吗 脱发的原因有很多种,饮食不良,睡眠不足,环境污染,忧愁忧虑,遗传性,病理性,季节性都会引起脱发的发生,出现脱 *** 况建议到专业正规的毛发医院做个毛囊检查确定具体脱发原因,及早治疗,也可以考虑植发

胸痹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

        胸痹系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剧烈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纵观历代医籍对胸痹心痛的论述,认识不一,病机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本虚标实”四字。

        本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四者。《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汉代张仲景则认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至宋代,《圣济总录》首次提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后世医家亦有从“虚”“实”分论者。

        如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指出,胸痹的治法可概括为“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胸痹心痛与血瘀有关,云:“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又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用此方(此指血府逐瘀汤)一副,病立止。”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胸痹善用瓜蒌薤白系列汤方加减。瓜蒌薤白白酒汤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记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原方组成:瓜蒌实1枚(捣),薤白半升,白酒7升。方中瓜蒌苦寒滑利,豁痰下气,宽畅胸膈;薤白辛温,通阳散结以止痹痛;白酒通阳,可助药势,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宣,诸症可解。

        此方是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病症的基本方,若痰涎壅盛者加半夏,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若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胸中,出现痞满胸闷,喘息咳唾者,加枳实、厚朴、桂枝,组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现代研究表明,瓜蒌薤白白酒汤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治疗胸痹心痛病证时,瓜蒌和薤白的药理作用有差异,两药合用主要表现为瓜蒌的作用;但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等方面,两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颜正华教授用之是考虑薤白温阳散结行气导滞、瓜蒌清肺化痰宽畅胸膈,两药合用有温阳化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若纳呆、腹满者,则佐以陈皮、枳壳等行气和胃之品;若痛如针刺,舌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者,可酌情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丹参、降香等;若痰浊痹阻心络而致痞满胸闷者,可配伍开窍宽胸化痰之品,如郁金、石菖蒲、半夏等;若心痛夹虚者,则在活血化痰通络的基础上,加入补益心神、振奋心阳药,如生黄芪、甘草、桂枝等。

        分型论治

        在此基础上,颜正华教授亦强调辨证分型治疗胸痹。

        瘀血阻滞证

        瘀血阻滞证以心胸刺痛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苔薄,脉弦涩为主症。治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等。

        气机阻滞证

        气机阻滞证以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善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为主症。治以疏肝理气。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枳壳、赤芍、香附、苏梗、陈皮、川芎等。

        痰湿阻络证

        痰湿阻络证以胸闷重而痛缓,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白滑,脉滑为主症。治以豁痰除痹。常用方剂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物: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寒阻心脉证

        寒阻心脉证以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为主症。治以辛温散寒,宣通胸阳。常用方剂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物:桂枝、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等。

        气阴双亏证

        气阴双亏证以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痛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为主症。治以益气养阴。常用方剂为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炙甘草、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等。

        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以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痛甚,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为主症。治以温阳补肾,振奋心阳。常用方剂为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羊藿、补骨脂、炙甘草等。

        医案举隅

        葛某,男,58岁。初诊:2009年12月6日。诉胸闷痛憋气1年。

        现病史: 胸闷痛憋气1年,半个月前因心悸、头晕入院治疗,治疗后出院。刻下胸闷痛,乏力,汗出,颈项不适,口苦,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滑。心电图、血脂均正常。

        辨证: 脾气不足,痰瘀阻络。

        治法: 补脾益气,活血化痰。

        处方: 生黄芪1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7剂,水煎服。

        二诊: 2009年12月21日。患者诉,胸憋闷减轻。刻下症见心慌乏力,口干咽干,不欲饮,舌暗红,苔薄少津,脉弦滑。

        处方: 生黄芪2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0g,三七粉(冲)2g。7剂,水煎服。服7剂,诸症尽释。

        按语: 本案患者乏力汗出,系气虚不固,气虚推动无力,易致痰凝血瘀,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补脾益气固其本,活血化痰治其标。方中生黄芪、党参、茯苓补气健脾,并固表止汗;全瓜蒌、薤白化痰散结,行气宽胸,为治胸闷憋气之要药;红花、丹参、降香行气活血化瘀,心脑血管疾病常用;五味子收敛止汗,以增强黄芪固表止汗之力;生葛根解肌,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缓解颈项不适。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证症结合,收效良好。二诊胸憋闷减轻、口干咽干、苔薄少津,为津伤之象,前方加南北沙参、麦冬滋阴润燥;另加三七活血止痛,改善血瘀,继服7剂,诸症尽释。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11月13日第五版,摘自《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逐痰饮简介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其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西医的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出现胸痛,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临床以膻中及左胸部疼痛,突然发作或发作有时为特点。疼痛可呈闷痛、隐痛、刺痛、灼痛等不同,有的可引及咽、臂、心窝等部位。

       本证以猝然发作,或发作有时,经久不愈,且常兼见胸闷、气短、心悸等症。

       2.诊断

       (1)七情、气候变化、饮食劳倦等因素,可诱发本证。

       (2)心电图等检查,常可见异常变化。

       三、辨证施治

       1.心血瘀阻型

       辨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施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枳壳、延胡索、桃仁、牛膝各12g,赤芍15g,川芎9g,红花、柴胡、降香各10g,丹参20g。水煎服。

       2.痰浊壅塞型

       辨证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痰多。舌苔浊腻,脉滑。

       施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仁12g,薤白15g,法半夏12g,陈皮6g,丹参15g,白蔻仁6g,甘草6g。水煎服。

       3.阴寒凝滞型

       辨证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舌质白滑,脉沉细。

       施治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萎薤白白酒汤加减:瓜蒌仁15g,薤白12g,枳实10g,桂枝12g,熟附子10g,丹参15g,檀香9g。水煎服。

       4.心肾阴虚型

       辨证胸闷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施治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山药15g,茯苓12g,麦冬12g,五味子6g,柏子仁12g,丹参15g,郁金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阴虚阳亢者,加钩藤15g,石决明、鳖甲各20g。

       5.气阴两虚型

       辨证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无力或结代。

       施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加味: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9g,生地黄15g,茯苓12g,黄芪15g,丹参18g,甘草6g。水煎服。

       6.阳气虚衰型

       辨证胸闷气短,甚则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沉细。

       施治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10g(或党参30g),熟附子12g,干姜9g,桂枝12g,茯苓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5g,丹参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阳损及阴者,加麦冬15g,五味子6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复方丹参片、速效救心丸、五灵止痛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2)瓜蒌片(适用于痰浊壅塞型)。

       (3)苏冰滴丸、冠心苏合香丸(适用于阴寒凝滞型)。

       (4)杞菊地黄丸(适用于心肾阴虚型)。

       (5)洋参胶囊(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6)活心丹、舒心丸(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2.验方

       (1)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15g,降香12g。水煎服(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2)丹参30g,川芎10g,红花15g,党参30g,郁金15g,木香10g,香附15g,赤芍15g,麦冬20g,五味子6g,茯苓1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3)瓜蒌30g,薤白15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降香15g,枳壳10g,桂枝10g,太子参20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痰浊壅塞型)。

       (4)法半夏10g,川芎9g,麦冬9g,赤芍9g,五味子9g,茯苓30g,党参30g,枳实10g,丹参30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阴寒凝滞型)。

       (5)太子参30g,丹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赤芍10g,麦冬12g,制半夏9g,五味子9g,炙甘草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6)黄芪20g,全当归、党参、全瓜蒌各15g,桂枝、赤芍各10g,细辛、沉香各5g,薤白12g,丹参30g。水煎服。寒甚者,可加附子、干姜、荜茇、姜黄(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3.针灸疗方

       (1)体针:主穴分两组:膻中和内关;巨阙和间使。操作时主穴交替轮换,每日针刺1次,获得针感,留针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7日。

       (2)耳针:穴位:心、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2~3穴,留针。

       五、调护

       (1)防寒保暖,注意避免寒冷刺激。

       (2)注意养性怡情,避免暴喜暴怒及忧思怨恐等精神刺激。

       (3)饮食起居有节,不可过度劳累或暴饮暴食,不可过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4)加强体育锻炼,最适宜的是散步、打太极拳等。

涤痰汤方歌是什么?

       目录 1 拼音 2 《医碥》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逐痰饮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逐痰饮 1 拼音

        zhú tán yǐn

2 《医碥》卷四 2.1 方名

        逐痰饮

2.2 组成

        南星、半夏、竹沥、姜汁、瓜蒌、僵蚕、天麻、龙齿、石菖蒲、远志、附子。

2.3 主治

        癫痫,有六畜之声。

2.4 逐痰饮的用法用量

        先一夕勿食,次早捣茶子煎汤,束小腹饮之即吐。虚者先补后攻。

       

2.5 加减

        声如犬吠,加柴胡,如羊叫,加黄连,如牛叫,加白芍,如鸡鸣,加黄芩,如猪叫,加知母。

古籍中的逐痰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淳新添方〕]枳实理中丸

        理中焦,除痞满,逐痰饮,止腹痛。大治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实满近。枳实(麸炒,一两)白术人参(去...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八咳嗽门]痰嗽(附论)

        )去节同栝蒌如梧异功丸(出御药院方)升降阴阳。逐痰饮。治咳嗽喘逆。痰实昏眩。调和气止渴。半夏大腹子...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于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论一首、脉证二十一条、方十九首

        驱外邪。从表而出。半夏细辛。温散内伏之风寒。而逐痰饮下行。干姜温肺行阳。而散里寒。五味芍药。以收肺...

《吴鞠通医案》:[卷三]便血

冠心病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涤痰汤出于《奇效良方》卷一,又名涤痰散,方歌是这样写道的:涤痰汤有夏橘草,参苓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由南星,半夏,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竹乳,甘草等组成。具有豁痰清热,利气补虚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痰迷心窍,中风,舌强不能言,中脏症等。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

歌诀

       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组成: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枳实(麸炒)二钱,茯苓(去皮)二钱,橘红一钱半,石菖蒲、人参各一钱,竹茹七分,甘草半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加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后服。

       本方制成丸剂,名“涤痰丸”(《丸散膏丹集成》);其用量、用法为:为细末,用胆星烊化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熟汤送下。

       功用豁痰清热,利气补虚。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涤痰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脏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心痛”的范畴。《素问脏气法时论》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的描述,与冠心病的辨证要点十分相似。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病因病机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将其分为心痹和肺痹两种,对本病的病因、一般辨证要点及痛的表现均有记载。“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匮要略》记载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心气不足者,故设有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治疗本病。后世医家,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降香,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幅幅如满,蕴蕴而痛是谓心痹”。《玉机微义心痛》:“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劳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一)年老体虚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失润;或心火偏旺,灼津成痰,痰浊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

       (二)饮食不当

       恣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浊久留,痰瘀交阻,亦成本病;或饱餐伤气,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而发本病。

       (三)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四)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易卒发心痛。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心脉痹阻,其病位以心为主,然其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肾虚、肝郁、脾失健运等。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又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气阴两虚、气血双亏、阴阳两虚,甚至阳微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兼夹,如阴虚痰热互见,阳虚可兼痰饮等。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气虚最为常见。

       二、辨证用药

       针对本病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则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权衡心脏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治法。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在发作期虽以标实为主,但常潜藏着本虚;在缓解期虽以本虚为主,但亦可兼见邪实,故治疗上当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猛攻,当以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至于补泻之多少,当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在胸痹心痛的治疗中,尤其真心痛的治疗,在发病的前三四天内,警惕并预防脱证的发生,对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更为重要。必须辨清证候之顺逆,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如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烦躁,气短喘促,脉或速、或迟、或结、或代,或脉微欲绝等,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一)辨证分型

       1.寒凝心脉

       [辨证要点]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汤:桂枝9g,细辛6g,当归9g,芍药9g,甘草6g,通草6g,大枣6枚。

       方以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活血,芍药与甘草相配,有缓急止痛之功;通草入经通脉;大枣养脾和营。全方共成祛寒活血、通阳止痛之效。

       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含化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香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每茯即速止痛功效。

       由于寒邪容易侵袭阳虚之人,耗伤阳气,而阳虚又易感受外寒,产生阴寒之邪,故寒凝心脉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取温阳散寒之功,不可一味辛散寒邪,以免耗伤阳气。

       2.气滞心胸

       [辨证要点]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胸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活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0g,甘草10g。

       本方由四逆散(枳实改枳壳)加减,四逆散能疏肝理气,其中柴胡与枳壳相配可升降气机,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舒脉止痛,加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解郁之功。全方共奏疏调气机,和血舒脉功效。

       气滞胸痹心痛,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砂仁、厚朴、枳壳、枳实等芳香理气及破气之品,但只可暂用,不可久施,以免耗散正气。

       3.痰浊闭阻

       [辨证要点]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30g,薤白10g,半夏6g。

       方以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加厚朴、枳实,辛苦温行气滞而破痰结;加桂枝温阳化气通脉,配茯苓、甘草健脾利水化饮;加干姜、细辛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全方加味共奏通阳化饮,泄浊化痰,散结止痛功效。

       若病人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为痰浊郁而化热之象,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清化痰热而理气活血,方以二陈汤的半夏、茯苓、橘红、甘草化痰理气,黄连、竹茹、枳实清泄痰热,郁金以增强理气活血之力。胸痹心痛,痰浊闭阻,常可酌情选用天竺黄、天南星、半夏、瓜蒌、竹茹、苍术、桔梗、莱菔子、浙贝母等化痰逐饮药物,但由于脾为生痰之源,临床应适时应用健脾化湿之品。

       4.瘀血痹阻

       [辨证要点]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本方基本上是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组成。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而通血脉;柴胡、桔梗与枳壳、牛膝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行气活血。生地一味,逐血痹,《本草求真》认为有“凉血消瘀”之功,且又能养阴而润血燥,药共成祛瘀通脉、行气止痛之剂。

       若瘀血重症,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延胡索、降香、丹参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血瘀气滞并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茇等辛香理气止痛药物,并吞服三七;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可加细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温通散寒之品,或人参、附子等温阳益气之品。若伴有气短乏力,自汗,脉细缓或结代,当益气活血,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等益气祛瘀之品。

       瘀血痹阻时,临床上可选用三七、川芎、丹参、当归、红花、苏木、赤芍、泽兰、牛膝、桃仁、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药物,但必须根据临床情况配伍益气、温阳、散寒、化痰、理气等药物,辨证用药,加强祛瘀疗效。另外,本病多本虚标实,病情缠绵,故破血之品应慎用,且不可久用、多用,以免耗伤正气。在应用活血、破血类药物时,必须视有无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5.心气不足

       [辨证要点]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发白,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方药]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人参10g,黄芪15g,甘草10g,肉桂6g,生姜9g。

       方以人参、黄芪大补元气,扶助心气;甘草炙用,甘温益气,通经利脉,行血气而治心悸;肉桂辛热补阳,散寒气而疗心痛,又能纳气归肾,缓解气短、喘促之症;或以桂枝,有通阳、行瘀之功,用以治疗心气不足,血滞心脉之症;去生姜,加丹参或当归,甘麦大枣汤益心气,宁心神,甘润缓急。两方共奏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之功效。

       凡心气不足,兼有气滞、血瘀、痰浊者,补心气之药应选择平和轻补之品,观察服药反应,酌情加重或减少补气药的用量,并配以理气、活血、化痰药物,但总应以不伤心气为度,破血、祛痰之品应慎用或不用。若兼见神疲、乏力、纳呆、失眠、多梦等心脾两虚证者,方以保元汤去生姜,补益心气;加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补心安神;酸枣仁、五味子收敛心气,养心安神;当归、川芎行气活血,全方有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之功效。若兼见心悸气短,头昏乏力,胸闷隐痛,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舌红有齿痕者,为气阴两虚,用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

       补心气药常用人参、党参、黄芪、大枣、太子参等,如气虚显著可少佐肉桂,补少火元气,亦可加用麦冬、玉竹、黄精等益气养阴之品。

       6.心阴亏损

       [辨证要点]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生地120g,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各30g,人参、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各15g。炼蜜为小丸。

       本方以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水养阴而泻虚火;人参、茯苓益助心气,寓上引阴之意;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化阴敛汗;丹参、当归身养心活血;桔梗为引使药。

       本方能使心阴复,虚火平,血脉利,则心胸灼痛得解。

       7.心阳不振

       [辨证要点]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12g,附子9g,桂枝6g,甘草10g。

       方中人参、附子大补元气,温补真阳;桂枝、甘草温阳化气,振奋心阳,两方共奏温振心阳之功。

       若心肾阳虚,可合肾气丸治疗,方以附子、桂枝(或肉桂)补水中之火,用六味地黄丸壮水主,从阴引阳,合为温补肾阳之剂,与上方合用,温补心肾而消阴翳。肾阳虚兼见水饮上凌心肺,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以附子补肾阳而驱寒邪,与芍药合用,能入阴破结,敛阴,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与上方合用温肾阳而化寒饮。若心肾阳虚,虚阳欲脱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救逆。若见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应用参附汤,并加用大剂山萸肉,以温阳益气固脱。若阳虚寒凝心脉,心痛较剧者,可酌加鹿角片、吴茱萸、荜茇、良姜、细辛、川乌、赤石脂。若阳虚寒凝而兼气滞血瘀者,可选用薤白、沉香、降香、檀香、香附、鸡血藤、泽兰、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偏于温性的理气血药物。

       (二)中成药

       1.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4~6粒含服,急性发作时每次10~15粒。功效活血理气,增加冠脉流量,缓解心绞痛,治疗冠心病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

       2.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每服1~4丸,疼痛时用,功效芳香温通,理气止痛,治疗胸痹心痛,寒凝气滞证。

       3.苏冰滴丸(苏合香、冰片)含服,每次2~4粒,每日3次。功效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疗胸痹心痛,真心痛属寒凝气滞证。

       4.冠心苏合丸(苏合香、冰片、朱砂、木香、檀香)每服1丸(3g)。功效芳香开窍,理气痛,用于胸痹心痛气滞寒凝者,亦可用于真心痛。

       5.补心气口服液(黄芪、人参等)每次10ml,每日2次。功效补气养心止痛,用于胸痹、气虚明显者。

       6.滋心阴口服液(麦冬、沙参等)每次10m1,每日2次。功效养阴和血止痛,用于胸痹、阴虚明显者。

       (三)消除痹痛

       胸痹心痛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易恶化为真心痛,在急性发作期应以消除疼痛为首要任务,可选用或合并运用以下措施:

       1.寒证心痛气雾剂(肉桂、香附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心痛苔白者,每次舌下喷雾1~2次。

       2.热证心痛气雾剂(丹皮、川芎等)凉血清热,活血止痛,用于心痛苔黄者,每次舌下喷雾1~2次。

       3.麝香保心丸(麝香、蟾酥、人参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4.活心丸(人参、灵芝、麝香、熊胆等)养心活血,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5.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敷贴心前区。配合选用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6.贴敷法药物作用于皮肤可以通过经络直接影响内脏。目前常用的药物为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药,如当归、乳香、没药、红花、冰片。

       三、针刺治疗到目前为止,针刺治疗冠心病系统的研究尚不完整。以下是临床用之有效的常用穴位:

       心俞、厥阴俞,配足三里、通里、间使,并结合辨证加减选穴,10~20次为一个疗程,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般3~5次即可见效。

       四、其他疗法

       (一)推拿康复疗法

       常用穴位:肺俞、心俞、膈俞、内关、神门、膻中、血海、厥阴俞、丰隆、足三里、气海等穴。

       具体操作方法:按、揉、一指禅、、擦法等。病人取坐位,按揉肺俞、心俞、膈俞、内关。操作时两侧同时进行,手法宜轻柔而缓和,以病人略感酸胀为度,每穴按揉2min。再用按揉或一指禅推法在颈椎两侧上下往返治疗约4min。接着用柔和的法在上背部两侧膀胱经往返治疗约4min。然后直擦上背部两侧膀胱经和背部督脉,均以透热为度。

       寒凝血脉者,加按揉神门、膻中穴。气滞血瘀者,加按揉血海、厥阴俞穴。痰浊闭阻者:

       加按揉丰隆、足三里穴。脏腑虚损者,加按揉气海、足三里穴。

       治疗手法不宜过重,以病人感到酸胀为度,手法过重则症状反而加重。心绞痛的治疗应与内科配合进行,临床中要特别注意病情变化。

       (二)日常生活饮食起居

       1.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尤其与心病关系较为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2.气候寒暑晴雨变化对本病的发病亦有明显影响,《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记载:“心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故本病不宜感受寒冷,居处除必须保持安静、通风外,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3.饮食调摄不宜过食肥甘,应戒烟少饮酒,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食勿过饱。发作期病人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传统运动方法

       前面谈到的为被动治疗,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病人本身的主动运动,但主动运动的量要有一定科学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冠心病急性期的康复参考相应章节。恢复期的中医康复可采用太极拳。

       太极拳在我国广泛流传,便于推广,其动作舒松自然,刚柔相济,动中求静,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病人,更为合适。太极拳运动量极小,据报道,练简化太极拳可最高心率105次/分,练习老式太极拳心率最高可达134次/分,其强度不超过最大摄氧率的50%。老式太极拳由于等长性运动校多,运动时心率较简化太极拳增加26%,但不防碍冠心病病人应用。一般采用简化太极拳。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可相应采用。

       好了,今天关于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组成剂量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The End